国际急救资质

tengmeitengmei 资质资讯 2024-04-28 71 0

为什么北京有999和120两套急救体系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们可能会对999救护车略感陌生。放眼全国,北京是唯一一个拥有两套急救系统的城市——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经占到北京总量的三四成。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并行的体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直到本世纪初,北京还是120一家独大

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建立起来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只有一个急救站。

1982年,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在洽谈一笔贷款项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设想。经过与意方多轮协商,意方决定将原本180万美元的赠款提高到800万美元,意大利政府还捐赠了42辆救护车。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就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号码为120。

据《京华时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那时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号急救人员、七八十辆救护车,不到现在的1/5,而且当时还没有999。不过那时北京没现在这么大,人没这么多,路也没这么堵,“那时主城区也就到三环,从和平门出发跑一趟通州、门头沟都很快。夜里有两辆车在外头转悠,全北京都够了”。

急救市场缺口极大,999应运而生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已经逐年攀升。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统计数据,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诊人次为16308,其中通过救护车进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诊人次已经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达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2001年5月18日,经原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据公开资料显示,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是经北京市编办批准的事业单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等服务。

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现,最初确实给相对封闭的急救市场带来一些改变。

硬件方面, 999投资4000万元,采用西门子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紧急救援系统,由于每辆急救车上都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尽优势。随后,120也购进了GPS系统。2004年,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为120购置了Drager呼吸机,999随后也引进手提式呼吸机。

提升的还有服务水平。在120一家独大时期,经常出现急救担架没人抬的情况。后来,因为市民不满,120专门聘用了一批收费担架员,抬到一楼收费60元,每往上一层,加收5元。不过999从一开始都是义务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这项收费。但是最近几年,抬担架重新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是999还是120,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担架应该由家属抬。

当时的北京市民曾经对这两家急救中心评价说:“999的优势在出现场的速度,而120的医生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

两套系统独立运行,至今也未实现完全整合

很快,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患者家属在紧急呼叫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谁快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目前北京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设在隔壁。

于是,从999出现之初,两个急救系统整合的呼声从未间断。

2004年曾有一个契机。那年5月,卫生部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严禁为医疗机构设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务电话号码。

“999”也一度传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过,2004年6月2日,负责起草“清理院前急救电话”通知的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服务处接受采访称,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电信部门申请的“很乱的号码资源”,但“北京是一个特例”。

两套系统就这样一直独立运行。2008年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当时有医生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平时就做不了?这就是部门利益的问题。”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启动,该平台可以共享双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数据,还可以显示双方急救站的位置,救护车辆状态等信息。

虽然在车辆调度信息上能够实现共享,但是还是两块牌子各自运营,行政隶属关系不一样,不好统一,除非在有重大灾害时由北京市政府统一指挥可能做到120、999统一调配。

120和999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套急救系统已经独立运营了十几年,他们之间除了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收费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费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计费,每公里5元,急救人员出诊费40元,输液、吸氧等医疗服务费用单收。

两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计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点的全程费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费用,则以回到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点为准。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急救系统早在2005年就撤销了这一业务。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内救治拥有三级甲等资质。由于急救车系统是赔钱的,来自政府的补贴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开院内治疗来“创收”。在当时就出现过救护车舍近求远,把患者拉倒自己医院内。

2005年4月,针对以上弊端,院内医疗部分被剥离,急救中心成为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对简单的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

而999却一直保有院内治疗,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级丙等资质。而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均有“999”没有根据“就近、就急”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

不只是北京有999和120两套急救体系,其它地方也同样存在。

999和120是两个独立的急救糸统,虽然隶属关系不同,但在患者的急救中发挥了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势。

在医疗资源竞争激烈的今天,抢病号成了家常便饭,急需救助的病人,手忙脚乱,一般两个急救电话各打几遍,谁先到算谁。

据报道一个事故来了三辆救护车,还有两辆在路上奔驰。这样即浪费公共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成本。

一些地方把999和120公共资源进行了变通改进、细化再分配,把全科医院的急诊室扩建,并配置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具备承接急救各种疾病的能力。

比如我这个地区把120给了中心医院,把999给了人民医院,这样两家医院各自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需要救治的患者可自由选择,信任中心医院打120,信任人民医院打999,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不知道,也许因为北京人太多吧。但是今生,只要我还能做决定,绝对不用999。

999是被个人承包了,反正我不建议打999记得06年我亲戚车祸头部受伤,999和120都打了999先来的直接拉到清河急救中心了,没有征求家属意见去那个医院,做过紧急救治以后,人清醒了,家属要求转院到好点的医院,急救中心以各种理由拒绝转院,最后10天后病人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了,我相信如果当时转院病人应该不会有事的。家人也因此后悔不已。

为什么北京有两套急救系统,120和999?

在这篇通稿中,999称“患者不配合治疗”,而999的检查恰当、符合规范。并表示,患者若有异议应通过法律途径,“不应误导舆论,影响稳定”。

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们可能会对999救护车略感陌生。放眼全国,北京是唯一一个拥有两套急救系统的城市——北京市卫生局直属的北京急救中心(120)以及北京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北京红十字急救中心(999)。

如今,999急救中心的呼叫量已经占到北京总量的三四成。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并行的体制是如何形成的?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直到本世纪初,北京还是120一家独大

北京两套急救系统建立起来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只有一个急救站。

1982年,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在洽谈一笔贷款项目中,中方提出在北京建立急救中心的设想。经过与意方多轮协商,意方决定将原本180万美元的赠款提高到800万美元,意大利政府还捐赠了42辆救护车。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时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就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号码为120。

据《京华时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进入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生谭帅回忆,那时市急救中心只有百十号急救人员、七八十辆救护车,不到现在的1/5,而且当时还没有999。不过那时北京没现在这么大,人没这么多,路也没这么堵,“那时主城区也就到三环,从和平门出发跑一趟通州、门头沟都很快。夜里有两辆车在外头转悠,全北京都够了”。

急救市场缺口极大,999应运而生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已经逐年攀升。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统计数据,1992年北京急救中心的急诊人次为16308,其中通过救护车进行院前救治的有3537人次;到1999年,急诊人次已经攀升至29603,而院前救治更是达到9110人次。

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2001年5月18日,经原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据公开资料显示,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是经北京市编办批准的事业单位,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等服务。

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提升

999的出现,最初确实给相对封闭的急救市场带来一些改变。

硬件方面, 999投资4000万元,采用西门子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紧急救援系统,由于每辆急救车上都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999在救援速度方面占尽优势。随后,120也购进了GPS系统。2004年,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为120购置了Drager呼吸机,999随后也引进手提式呼吸机。

提升的还有服务水平。在120一家独大时期,经常出现急救担架没人抬的情况。后来,因为市民不满,120专门聘用了一批收费担架员,抬到一楼收费60元,每往上一层,加收5元。不过999从一开始都是义务搬抬病人,2003年,120也悄然取消了这项收费。

但是最近几年,抬担架重新成为一个问题,无论是999还是120,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担架应该由家属抬。

当时的北京市民曾经对这两家急救中心评价说:“999的优势在出现场的速度,而120的医生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

两套系统独立运行,至今也未实现完全整合

很快,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出现了新的问题。有患者家属在紧急呼叫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谁快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规划,目前北京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的甚至就设在隔壁。

于是,从999出现之初,两个急救系统整合的呼声从未间断。

2004年曾有一个契机。那年5月,卫生部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严禁为医疗机构设置除“120”以外的其他院前急救特殊服务电话号码。

“999”也一度传出要被取消的消息。不过,2004年6月2日,负责起草“清理院前急救电话”通知的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服务处接受采访称,清理工作主要指向是那些擅自在电信部门申请的“很乱的号码资源”,但“北京是一个特例”。

两套系统就这样一直独立运行。2008年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当时有医生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平时就做不了?这就是部门利益的问题。”

直到2011年7月15日,北京“120”、“999”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在北京市急救中心正式启动,该平台可以共享双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数据,还可以显示双方急救站的位置,救护车辆状态等信息。

虽然在车辆调度信息上能够实现共享,但是还是两块牌子各自运营,行政隶属关系不一样,不好统一,除非在有重大灾害时由北京市政府统一指挥可能做到120、999统一调配。

120和999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两套急救系统已经独立运营了十几年,他们之间除了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在收费方面,999急救中心和120急救中心的收费制度都是按往返里程计费,每公里5元,急救人员出诊费40元,输液、吸氧等医疗服务费用单收。

两者略有不同的是,999急救中心的里程计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点的全程费用;120急救中心收取的返程费用,则以回到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点为准。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急救系统早在2005年就撤销了这一业务。

2005年前,120急救中心的院内救治拥有三级甲等资质。由于急救车系统是赔钱的,来自政府的补贴只有支出的10%,剩下的90%都要开院内治疗来“创收”。在当时就出现过救护车舍近求远,把患者拉倒自己医院内。

2005年4月,针对以上弊端,院内医疗部分被剥离,急救中心成为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而120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相对简单的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一搬运工的活儿。”

而999却一直保有院内治疗,位于海淀清河的999急救中心只有二级丙等资质。而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均有“999”没有根据“就近、就急”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

在这些投诉中,出现最多的是,999救护车以“挂不上号”为由舍近求远,将病人送至999急救中心。微博上有急诊科医生质疑说:“公立医院急诊科,必须接受需要抢救的病人,而且是‘先抢救,后办手续’,怎么会‘挂不上号’。”

根据2014年2月1日起实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可是,怎样才算是“就近、救急、满足专业需要”,却没有进一步的细则指导。

急救权威专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讳:“虽然有GPS进行指挥和监控,但没有权威部门的监督,在经济杠杆原理面前,‘就近’这个急救第一原则将很难得到保证和执行。”

因为120如果打不通,可以打999,总之有一个备用电话,方便患者

确切的说,999是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的,120是本地急救中心的。

1.性质不同

999急救是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属于民间组织;

120急救是国家组织,有政府统管。

2.所属机构不同

999急救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不归政府管;

120急救是政府卫计委直属的医疗救援机构。

先回答问题:因为90年代北京发展迅速,城市规模和人口集聚增长,原有的120急救中心负担日渐沉重,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目前,有三种转院方案可供选择!

北京为什么有两个急救系统?

相信很多人一听到“999”都会联想起周华健代言的某感冒药吧!其实“999”是英国的国家统一急救号码。那为什么英国的急救号码会出现在北京呢?这就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了。

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落成,同事开通120呼叫电话。1996年,中国卫生部、中国邮电部正式规定,中国急救特服电话为120,当时的北京的主城区才到三环,人口数量不大,急救中心原有的100多名急救员和70多辆救护车完全可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作为首都的北京自然是首当其冲,城市范围和人口密度与日俱增,北京市民对急救车的需求量也年年攀升,120急救中心的压力与日俱增,999急救中心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

2001年5月18日,经院国家邮电部电信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批准,999急救热线正式开通,999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用于北京市市民的医疗急救、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等服务。竞争带来改变,救护车的硬件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提升,999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急救市场的封闭。

同样是急救中心,120和999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国际通行的两大急救体系是美日模式和法国模式,美日模式更强调第一时间将伤员运往医院,以急救员为主,入院前不做急救处理;法国模式更注重院前急救,在急救车上设立医生,现场抢救稳定患者病情,为下一步入院抢救赢得时间。

目前北京的两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120和999各自采取的是不同体系。120急救中心的每辆急救车上都配有执业医生,强调院前抢救。而999急救中心则以美国“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的急救模式为基础建立的。用北京市民的话来说就是:“120的医生很有经验,重视现场救治,而999的优势在于出现场的速度。”

一个城市,两套急救系统有哪些隐患?

1、重复拨打、浪费资源

两套独立运行的急救系统,很快就出现了问题。有患者家属在拨打急救电话时,往往会同时拨打两个急救号码,谁来得快就坐谁的。在999开通初期,仅一周内就接连发生“救护车撞车”16次,致使一方救护车空驶,造成了很大的急救资源浪费,使得其他继续急救转运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急救网点呈现无序重复建设,120和999有些分站相距不足3公里,有些甚至就设在隔壁。

2、收费标准不一

有竞争才有改变,999急救中心的成立改变了急救市场一枝独秀的局面,双方都投入大量资金购进医疗器材和GPS系统,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在收费标准上却达不到统一。999急救中心的里程收费,涵盖从救护车接受任务的站点到患者所在地,再送至医院以及从医院返回接受任务的站点的全程费用,也就是从救护车从接受任务站点出发到回到出发站点这中间行驶的路程全都是要收费的。而120急救中心的往返费用,则以回到就近急救站点而非接受任务站点为准。

3、利益优先、不顾原则

两个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 999可以开展院内医疗业务而120是完全意义的院前急救,大部分工作是相对简单的额转运工作。有急救医生甚至说:“学了这么多年医,整天就干搬运工的活”。120会优先把患者拉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也会尊重患者的意愿,开到患者指定的医院去。

而999一直被患者诟病的一点,就是患者有明确的想去的医院,但是999救护车还是会把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在媒体上一直都有关于999救护车不遵守《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就近、就急”的原则运送病人的投诉,999救护车舍近求远将患者拉到999急救中心的报道屡见不鲜。

急救权威专家李宗浩曾直言不讳:“虽然有GPS进行指挥和监控,但没有权威部们的监督,在经济杠杆原理面前;“就近”这个急救第一原则将很难得到保证和执行”。

资源整合、统一管理

从999成立之初,两个平台整合的呼声就从未间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质进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双方曾建立联系机制协同作战,效果相当不错。

2020年7月28日,北京急救中心宣布:到2021年底,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统一为“120”,“999”号码将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提供非急救转运和航空医疗服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999系统可根据工作需要协助120系统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在全国其他城市,120是唯一的急救号码。然而,120急救中心只负责院前急救,患者入院后如果需要转移至上级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想出院回家,120救护车都是不负责运送。这时候,患者该怎么办呢?

有哪些转院方案?

第一种方案。

请主治医生帮忙推荐你转运救护车的联系方式,或者医院的某些角落里也会有转运机构的小名片,你留意一下总可以找到几家转运机构。

找到联系方式后,你便可以联系他们,让他们帮你和上级医院确定床位。一般情况下,救护车转运机构因为长期从下级医院帮忙转病人至上级医院,他们和上级医院的关系维护也更稳固。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风险,通过小名片或者黑中介联系到的这些转运机构,有可能是“黑车”。主治医生推荐的转运机构,一般是正规的机构,但也不排除中间可能因为有某些利益关联,推荐给你的不是最合适的,而是最贵的。所以在这里还需要你多留个心眼,要做好甄别。

第二种方案。

在一些互联网诊疗APP中,挂线上问诊的号,直接找到上级医院的专家,把病患的情况告知上级专家,请他直接做转院评估。

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不足之处,就是线上问诊这种方式因为没有面对面的诊断条件,转院评估的环节可能因为信息收集不全面,而做不了“是否能转院”的可行性评估。

我个人建议有“视频问诊”的号尽量挂视频问诊,其次最好和下级医院的主治医生预好时间,做好上级医院专家有可能向本地医生了解病情的情况预备。

第三种方案。

直接在微信的“城市服务”中,找到“急救服务”的入口,在微信平台提交你的转运需求。

当你提交转运需求后,平台客服会致电你,进一步了解病人情况,最后会给出一个最优的转运方案。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腾讯的大品牌和大平台做背书,患者家属不需要把精力花费在寻找和对比转运机构,以及确定上级医院的床位资源上,大大提高了医疗转运的效率。

利益冲突,所以我只能两个并存

急性创伤的院前救护”五级分类号

1、首先高级专家型急救医师(简称A1)人员资质:具有执业证明,经过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专业技术能力:高级生命支持技术、高级气道管理技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及处置能力、掌握先进仪器的使用。A1级医生可以执行各级各类院前急救任务(事件),高级专业型急救医师(简称A2)人员资质:具有执业**,经过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专业技术能力: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气道管理技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A2级医生可以执行部分急救1级、急救2级、转院2级、转院3级及非急救类任务(事件)。

2、其次基础专业型急救医师(简称B)人员资质:具有执业证明,经过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专业技术能力: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能力。B级医生可以执行急救2级、转院2级、转院3级及非急救类任务(事件)。有医疗背景的急救员(简称E2)人员资质:具有证明或执业助理医师证,取得医疗救护员资格证或经过相关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并在市卫生健康委备案的院前急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熟练掌握AED的使用。E2级院前急救人员可以执行转院3级及非急救类任务(事件)。突发事件时开展辅助性医疗救护工作。

3、最后无医疗背景的急救员(简称E1)人员资质:具有医疗救护员资格证或经过相关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并在市卫生健康委备案的院前急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创伤生命支持技术。E1级院前急救人员可以执行非急救类任务(事件)。

急救人员具备什么资质才能从事急救工作

全球最有价值的证书-美国心脏协会HS急救员证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成立于1924年,是心脏病学领域重要的学会之一,是致力于心脏病和卒中的预防与治疗、历史悠久的心血管学术团体,是一个复苏理论、培训和教育的权威机构

美国心脏协会开发和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心肺复苏(CPR)和急救培训课程,目的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美国心脏协会HS急救员证书】-全球十大最有价值证书之一

获得AHA·HS急救员证书,您将获得哪些特权?

1、此证书通过国际认证,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通用;

2、到美国等国家可以应聘急救员工作(等同于上岗证);

3、出国移民、旅游持证优先;

4、美国工作的人才交流必须持证;

5、持证者申请留学更有优势;

6、部分国家招收留学生视为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

7、专业救助人员必备证书;

8、求职就业更具竞争力;

9、健身教练、潜水员、导游等职业必备证书;

10、有能力保护自己、家人、亲人、朋友和您身边的人。

【全球唯一一个急救技能标准课程】

1、全球统一学员手册;

2、全球统一教学视频;

3、全球统一教学标准;

4、课程面向公众普及,指南每5年更新一次;

5、通过视频演示、重点提示、边看边做、重复练习,高效扎实地掌握急救技能;

6、导师根据导师手册、清单、流程图严格实施标准化教学;

7、小班教学,学员导师配比不超过6:1,学员模拟人配比不超过3:1;

8、证书发放正规,每个学员拥有唯一编号(均可登陆AHA官网查证);

【课程内容--最新、最专业、最可靠】

第一部分:基础急救:施救者的职责、患者和施救者的安全,电话求助、查找问题、急救过后;

第二部分:内科急症:呼吸困难、成人气道梗阻、过敏反应、心脏病发作、晕厥、糖尿病和低血糖、卒中、癫痫、休克、过敏;

第三部分:外伤急症:肉眼可见的出血、伤口、肉眼不可见的出血、头颈脊柱损伤、骨折和扭伤、烧烫伤、电击伤;

第四部分:突发环境事件:叮咬伤、高温所致急症、低温所致急症、中毒急症;

第五部分:成人心肺复苏CPR和AED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评论已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