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收徒资质

tengmeitengmei 资质资讯 2024-04-28 25 0

道教收徒的缘分

我是个道士

你看看缘分吧

对方要是有道,就可以看的出来该不该收你为徒弟的,修道和资质高低、感受好坏没关系的

要是凭感受好坏,那这种师傅,不拜也好啊

你去的时候应该懂点道教的常识,各地的收徒都是有要求的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峨眉派如何招收弟子

峨眉派弟子应知一、峨眉派所收弟子须自愿入门,他人不得胁迫。二、峨眉派弟子收徒须具峨眉派掌门人认定之资质,否则其弟子不得算入本派。三、峨眉派弟子可自愿脱离师门,但终生不得练习、使用峨眉派武术,不得自称峨眉派弟子。四、峨眉派弟子违犯本派戒律受惩戒师处罚,拒绝受罚或违戒严重者,逐出师门,终生不得练习、使用峨眉派武术,不得自称峨眉派弟子,并不得再回本派。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者由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处置。

峨眉派弟子戒律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二、遵守国家现行之法律法规。三、热爱峨眉派,不得作出有损本派利益与形象之举。四、不得依仗武功欺凌弱小。五、不得调戏妇女、冲撞长者、欺凌幼小、酗酒闹事。六、不得同门斗狠。七、师弟、妹须尊敬师兄、姐;师兄、姐须爱护师弟、妹。

峨眉派拜师收徒程序

峨眉弟子共分三级初入山门、广众弟子、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学武有成、德才兼备后,经掌门人认定,可具有收徒资质。初入山门三个月后,经代师传艺的师兄、姐考察合格,向师父报告,即可成为广众弟子。广众弟子因其天赋、才智、对光大本派之贡献,可随时成为入室弟子。入室弟子可终身随师。三级弟子须相互团结,入室弟子不得歧视其他弟子,其他弟子应尊敬入室弟子。

初入山门拜师仪式欲成峨眉弟子,须先写拜贴,不拘字数,只须说明为何要做峨眉弟子即可。为好勇斗狠、欺凌他人而学武者不得入峨眉派。欲成峨眉弟子,须先找好引见师、保荐师(须是峨眉派入室弟子以上身份者,如新人不识,可请峨眉派掌门人指派)。新人可穿普通衣物,师父须穿唐装。择吉日开香堂。

在引见师带领下进入香堂,保荐师向师父介绍新人情况。唱礼师讲读峨眉派源流掌故及弟子戒律,并指引新人行跪地三叩拜师礼,新人自读拜师贴,向师父敬茶。师父饮茶后,谆谆鼓励新人,至此礼成,新人即成峨眉派初入山门弟子。

广众弟子拜师仪式广众弟子拜师只须在代师传艺的师兄、姐带领下,向师父行跪地三叩拜师礼,敬茶即可,不开香堂。

入室弟子拜师仪式入室弟子须重新写拜师贴,不得使用初入山门时的帖子。须在派中自请引见师、保荐师(须是本派位高望重者)各一人。择吉日开香堂,师父与新弟子须穿大红唐装,并备好互赠礼物,礼物只表心意,无论贵贱。

在引见师带领下进入香堂,保荐师向师父介绍新弟子成绩。唱礼师讲读峨眉派源流掌故及弟子戒律,并指引新弟子行跪地三叩拜师礼,新弟子自读拜师贴,向师父敬茶。师父饮茶后,谆谆鼓励新弟子。新弟子向师父献上礼物,师父须回赠。师徒一起为峨眉派三圣司徒玄空、德源长老、白云禅师画像上香,行三鞠躬礼。至此礼成,新弟子即成峨眉派入室弟子,今后可学成归去,也可终身随师。

当日,师父请新弟子及其家人共宴。次日,新弟子设宴回请师父及引见师、保荐师、唱礼师,从此师徒有如家人。

拜师仪式进行中禁忌一、不得嬉笑喧哗。二、不得交头接耳。三、任何人等不得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四、师父、新人仪式前一天须沐浴全身,不得穿戴首饰。五、仪式中任何人不得接、打手机或其他小动作,不得借故离去。六、除特许观礼者外,任何未被邀请者不得参与。

张三丰的师傅是谁

电视上有不少关于张三丰的影视作品,那么张三丰的师傅是谁呢?张翠山的武功是张三丰跟学的。张翠山是张三丰的第5个弟子。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张三丰的师傅,希望对你有用!

张三丰的师傅

张三丰的师傅是陈抟。陈抟和张三丰都是归隐派传人,据说,陈抟是归隐派第三代传人,张三丰是归隐派第五代传人,在《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中有所记载。

陈抟是北宋人,为著名的易学家和道学家,号扶摇子。陈抟被皇帝赐号为“清虚处士”,陈抟曾参加过考试,但是榜上无名,于是陈抟决定在武当山进行隐居,下定决心研究道教。在学习道家思想上,陈抟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关书籍。

除此之外,陈抟还是有名的睡仙,据说,陈抟学习过“锁鼻术”,所谓“锁鼻术”指的就是气不从口和鼻子进入,练习锁鼻术,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陈抟睡着后,最少的睡眠时间都是一个月,有时候是半年,更有甚至为三年。据说,有一位名叫金砺的文人,对陈抟有很高的兴趣,于是便托了陈抟的朋友希望能得以引荐,见一下陈抟本人。

陈抟的朋友崔古说,先生正在睡觉呢,等他醒来后,再前来拜见吧。金砺便好奇地问崔古,陈抟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崔古说,有可能是三个月,最少也要得一个月,并劝告金砺让他先去别处游览一番。

过了一年后,金砺前去拜访陈抟,刚好陈抟已经睡醒了,金砺便借此机会向陈抟讨教了睡觉之道。陈在修行方面有很高的作为,再加上,得到了麻衣道人的真传,后来被道教人士归为隐仙派。

在很多武侠小说中,扶摇子被塑造成一位世外高人,拥有高超的武艺,并且过着隐居的生活。

张三丰的徒弟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张三丰是德才兼备的武林高手。而他的弟子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就数武当七侠了,他们分别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这七位少侠,在江湖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宋远桥是张三丰的第一个徒弟,武艺高强,行事光明磊落,有一副侠义心肠,江湖上的人都很敬重他。他的儿子是宋青书,被视为武当派第三代掌门人,宋青书表面乖巧儒雅,实则颇富心计。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背叛了武当派,甚至不惜杀害师叔莫声谷。

张无忌的父亲张翠山是张三丰的入室弟子,张三丰和张翠山情同父子。张翠山正直、善良,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后来,和白眉鹰王的女儿殷素素相爱,并育有一子张无忌,在从冰火岛回到中原后,因被江湖人士逼迫说出金毛狮王和屠龙刀的下落,俩人不肯出卖义兄谢逊,双双而亡。

殷梨亭是张三丰的第六个徒弟,以温润儒士形象示人。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对殷梨亭的感情之路描述的较多,殷梨亭之前和峨眉派纪晓芙有婚约,但是纪晓芙和杨逍相爱,并育有一女杨不悔。杨不悔对殷梨亭暗生情愫,俩人最终结为连理。

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徒弟们,都有一副正直侠义的气节,在江湖上扬善除恶,享有很高的名望。

张三丰的人物关系

师父:火龙真人(正史);觉远(金庸小说中)

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即殷梨亭],莫声谷

徒孙:宋青书,张无忌

张翠山的武功招式有:武当长拳、纯阳无极功、银钩铁划、虎爪绝户手、二十四字倚天屠龙功、真武七截阵、梯云纵

张三丰收徒之先,对每人的品德行为、资质悟性,都曾详加查考,因此七弟子入门之后,无一不成大器,不但各传师门之学,并能分别依自己天性所近另创新招。

五年之前,恩师九十五岁寿诞;师兄弟称觞祝寿之际,恩师忽然大为不欢。说道:‘我七个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双全,惟有翠山。我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唉,可惜他福薄,五年存亡未卜,定是凶多吉少。’

学佛的人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收徒

学佛的人,在家人学到任何程度都不能收弟子,白衣讲法是灭佛。出家人需要修行到师父允许自己出去建立道场、收弟子的时候才可以收弟子。

价值混淆,这个指的是白衣上座。(注:白衣即在家俗人)佛说白衣说法是灭法的现象。为什么灭法?价值混淆了,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为什么咱们反对居士讲法,为什么反对?不是他讲得有什么毛病,而是他本身的身份不是讲法者。居士出来讲法,因为没有那种讲法的身份,所以他不具备那个价值,而且冒充了那个价值。就像假黄金,一个铜冒充黄金,做成首饰给人戴,不知道的,你看这个玩意是“黄金”,等到真正的要换成大饼子吃,要换成钱哪,不值钱了,只是骗人一时而已。价值混淆,换句话说就是鱼目混珠,拿鱼的眼睛,也是白的,当珍珠使唤,鱼目混珠。

这个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如果对这些不清楚,不进行抵制的话,就不能厌恶(世俗)这些东西。不能厌恶这些东西,就不能脱离这些东西。

首先要清楚这些东西,要抵制这些东西,要厌恶这些东西,才能达到脱离的结果。所以你不能厌离此岸,就不可能到彼岸。你不能离开此岸,怎么能到彼岸,是不是?我又想娑婆世界好,然后我还想上西方极乐世界,那可能吗?所以说必须有厌离心。

就像出家似的,有的人想:“世俗很好,我很惦念。”你叫这样的人出家,嘴上说出家,他身绝对不会做的,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他没有厌离心。

在家居士连说法主都不是,二十种功德还不具备,怎么可以给人讲法?你本身就不具备法的因缘。

出家人他不讲,他就坐那儿,本身就具有法的因缘,因为他是说法主。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很多的居士,有些刚开始学佛还挺好,后来就是越走离佛法越远了。为什么远了?就是他开始认为自己能够弘法,能度众生。

就这一念,再有很多不相应的人没有正确地给他解释,他以为他已成为菩萨,或是成为一个主法者,而去做这些事情,最后就远离了佛法。因为末法时期,说法主只有三宝,只有僧人是说法主。在家居士不可能成为说法主,这是很重要的。

不管你在寺院也好,在念佛堂也好,你不能成为说法主、坐禅主、行来主,就是世间一切的弘法主都是僧人,这是佛给的任务。居士只能是来护持佛法,不能起主法作用。

过去,对僧众这一块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有的都是由居士提出来。这个提出问题的居士得是什么样的居士呢?得是证果的居士,已经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居士,那不是我们所能涉及到的。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看到经书,就以为:“你看看,维摩诘都敢跟僧众讲法,那我怎么就不能讲?”你证果了吗?你奉佛命了吗?你是古佛再来吗?因为你不具备这个,所以说,我们就盲目地夸大自己,最后造成了自己诽谤僧人的过失,这个是很划不来的。

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在你没有证道之前,你对你所有的言行应该十分注意的。佛也讲过,没有证道之前,我们不要相信自己。身为佛教的居士,我们有维护佛法长远和发展的责任。三宝的永续,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永远的使命,我们永远地顶戴护持三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评论已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