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入资质

tengmeitengmei 施工资质 2024-04-28 91 0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3)拟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综合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医院的介入科是什么意思

一、介入治疗的定义

介入治疗准确的医学定义是在医学影像设备,比如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机、超声影像等引导下借助微创器材进行诊断和治疗。一些传统内科(全身药物治疗为主)和外科(开放手术)无法解决的疾病,往往是介入治疗大显身手的领域。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突出优点。广义上看,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涵盖各个学科,如肿瘤科(肿瘤介入)、心内科(心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消化内科(内镜下介人)、骨科(骨质疏松或骨转移瘤骨水泥介人治疗)、内分泌科(糖尿病足介人治疗、内分泌功能亢进介入灭能术)、头颈外科(头颈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普外科(大血管介人重建术)、心胸外科(先天性心脏病和获得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部小肿瘤外科手术前CT定位)、呼吸内科(大咳血血管介入治疗)等等。

二、介入治疗的分类

介入治疗涵盖全身各个部位,按照影像设备分为CT介入、磁共振介入和超声介入等。而根据操作途径,分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指在血管中置入导管,按照疾病特点,可进行血管重建、功能灭活、局部化疗等;非血管介入则是指穿刺针直接穿刺到达病灶位置,根据疾病特点,可进行取组织活检诊断、病灶消融、置管引流等,或通过正常腔道置管或支架植人,恢复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等。

介入治疗有多种手段,它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癌症综合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期、症状、治疗目的、风险等因素酌情选择使用,恰当的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某些癌症的局部治疗疗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介入手术对医生的危害有多大

从23岁开始从事介入手术,连续做了23年的介入手术的老医生,谈谈切身体会!

在医院里面是谈射线色变,畏之如虎,躲避三舍!以至于介入团队招医生困难,导师招介入研究生不易,连导管室护士进着也小困难!介入医生受射线影响真那么大吗?

从23岁开始在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介入科进修学习一年,介入科就俩医生:现在的中原学者,863首席科学家韩新巍老师,国家知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天晓老师,很长一段时间就我一个学生,那时候一天基本上5台手术,他们俩老师轮番上阵,我一个学生都得跟着上,因为当时防护衣质量不好,DSA设备射线量也大,每天下了手术确实很疲惫,有一段白细胞总在3000左右,如果是现在肯定强制脱离了,当时没在意,一年结束后回到原单位,由一个月20台左右开始做介入手术,到现在一个月80台左右没有间断介入手术操作。

跟韩新巍、李天晓老师以及省肿瘤医院黎海亮老师等那些超大医院的介入老师比,我这点手术量不值一提,生育期避射线也是近十年才有人提到,那时候就是一直手术,没有停歇的理由和时间。

现在每年的体检指标完全正常,比我们医院同年龄段的其他科室医生一点也不差,我所认识的放射介入专家也都很健康,尽管没有生育期避射线,子女也都很健康优秀,很少听说哪位介入老师的子女不是211以上的,我家儿子也是985高校。我们团队的一个医生,天天介入手术,没有避过一天的射线,媳妇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如果说有影响,就是头发吧,提到头发都是泪!三分之一的头发奉献给了钟爱的介入事业!其他介入老师头发好像也不多。

是说射线没有损害,而是告诉各位别恐慌,现在的防护措施很好,设备散射线量也很小,基本控制在照射野以内,照射野之外辐射很小,更何况操作间之外的控制室,几乎就是正常本底射线状态。省、市环保部门经常扛着辐射探测仪来医院晃悠,巴不得你辐射超标罚你呢!

只要从事放射相关的人员,包括护士,技师都佩戴环保部门配发的辐射剂量探测仪,三个月收回去检测一次,一旦有异常他们马上过来查看咋回事。所以介入医生辐射也基本上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国家强制性体检每年一次,指定医院,有辐射相关疾病调换岗位。

所以,尽管如此,介入医生还是要有巨大的奉献精神的,比正常人确实接受了很高水平的辐射,同其他有害工种一样,总要有人来承担。但高度重视,细心防控,还是安全的。

做介入手术的时候,医生需要在X线下完成各种操作,例如血管造影,放置支架,取血栓,溶栓,介入栓塞,局部给药等等。介入手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前需要做大手术的病,通过介入手段,就能够解决问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例如,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以在介入下放置支架,将血管撑开,让狭窄的血管再通。肿瘤引起肠梗阻的患者,也可以放置肠道支架,让肠管再通。如果没有介入技术,这些患者可能都需要手术治疗,创伤大,花费高。

但是,X线是有辐射的,对于全身的各处组织都会有危害,辐射有累积剂量,超过一定量之后,对身体的危害会显著增加,患者一般只需要做一两次介入手术,危害不是很大。但是,介入科的医生需要每天做手术,承受的辐射剂量较高,所以,医生都需要穿上厚厚的,几十斤重的铅衣,降低射线对身体的危害。

射线的危害取决于接受的放射剂量,每个人对射线的敏感程度,长期接触射线,可以导致白内障,脱发,皮炎,皮肤损害,生殖毒性,甲状腺癌,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

所以,介入科医生所需要面临的风险是极大的,一般做介入的医生,都是男医生,为了降低生殖毒性,很多医院都要求医生结婚生子之后,再从事介入科,防止出现不孕不育,畸形儿等情况。

所以,希望大家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说几个我身边的实在发生的例子。

第1个是最惨的,差一点把命给搭上,因为长期的吃射线的原因,他身体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主要就是出现了心律失常,还有肾功能的衰竭,一开始他并不当回事,以为是工作累的,但是长期下去,肾功能越来越差,最终导致了尿毒症。而且还有心律失常直接倒在手术台上,好歹积极进行抢救,把命给抢救回来了,但是在后期他就不得已离开了这个工作。其实单纯的从手术水平上来讲,他做介入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也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人的前辈,但是迫不得已损伤了肾脏,后期只能干一些心电图的简单的工作。这个是最惨的,现在目前来讲,经过一系列的调理也没有太特殊的变化了。

第2个是影响生殖系统,这个是非常容易出现的,实际上的例子就是有几个主任,他生的孩子连续两个都是畸形的状态,一个是长得畸形,再一个就是智力上有异常。他生第1个孩子的时候以为并不是介入造成的,并没有太多注意,介入也不去做保护,结果后期生第2个的时候还是这么一个状态,他虽然在医学上来讲很好,但是还是生活上来讲要养两个类似于智障的孩子,这个确实也都很困难。

第3个就是影响皮肤,有一个主任不知道为什么他以前没有白癜风这种疾病,但是做介入之后身上会越来越白,远看一样像个奶牛一样。黄一块白一块,这个让他的容貌很受影响,当时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是一个挺帅气的人,结果到现在真是挺恐怖的。

第4个就是影响到毛发,这个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原来男性医生一开始做介入的时候,毛发很旺盛,结果做了几天之后,发现一洗澡毛发脱得很重,甚至有的整个胳膊上一根毛都看不见了。

第5个就是影响到身体的白细胞,也就是人体的抵抗能力,因为有很多时候做完介入了之后非常容易感冒,一查白细胞也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状态,所以这些都是一些无形的影响。

其他还有一些危害,不是我亲身体会的经历,我就不再赘述。

其实做介入的话说的好听,比较轻松,治疗效果也好,挣的钱也多,但是实际上对人体的损伤还是存在的,有很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对人体的影响,或许20年之后,30年之后也会加重癌症的发展。所以有很多事情只能说是尽最大可能性的去减少损伤的程度。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去单纯做介入医生。

我是小影大夫。介入手术对医生的危害很大。我们形容介入科医生是用自己的细胞去换患者的生命。这一份职业是很伟大的。

介入科医生是做什么的?

介入属于微创手术,通过插入人体的腔道管道,在X线成像下进行操作手术。

我们最常听到的心脏支架手术,就是介入的一种。从手腕出的动脉,插入一根头发丝一样的导丝,一直沿着动脉走到狭窄的心脏冠状动脉里,把支架送到这个位置,撑开。然后慢慢把退出来。整个手术就完成了。患者只需要在手上扎一个口子就可以了,两三天就可以出院了。所以创伤很小。

但是,这个手术需要在X线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血管的形态。X线是有辐射的。医生和患者都在一起接受X线辐射,所以对医生的伤害很大。患者只是做一次,接受一次的辐射,但是医生一天要做几台手术,加起来的辐射就很大了。为了降低辐射保护自己,做手术的时候要穿几十斤的铅衣。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持全神贯注,又要背着这么重的防护服,对医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在我实习的时候,看到一个心内科做介入的教授,一边脸长了很多斑,一边脸没有。那时候还不懂,就问带教老师,说可能是因为长期接受X线而引起的。

像这样介入的手术还有颅脑动脉瘤介入栓塞、动脉瘤动脉夹层支架植入等等。

很多要做介入年轻医生都要生完孩子再去,因为长期接受射线,会影响生育。一般干介入的都以男性多见,一来因为这是体力活,每天背着这么重的铅衣,二来女性要怀孕生孩子,要尽量避免射线。

介入技术是一种检查或治疗的方法。

本人执业注册的职业病医院,是具有资质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院,基于对相关情况比较熟悉,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职业健康检查不同于各大小医院开展的健康体检。须按照国家发布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目的是早期发现国家法定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职业禁忌证。

介入技术是因为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接触射线,而被归入放射工作人员范围,列入职业健康监护对象。

介入诊治是临床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主要涉及医院内科、外科、肿瘤科等科室。

介入技术常用于肝脏、胆道、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治。骨折的X射线下手法复位因为接触射线,所以也列入进来一起介绍。

从事介入的医务人员,不是经过一般性健康体检身体没有问题就可以上岗,而是必须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在规定医院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是按照国家卫健委专门发布的《放射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

上岗后都有个人的职业健康档案、配戴个人剂量监测计、进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学习等。在岗期间,每一二年内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根据检查项目结果,结合监测部门对工作现场射线辐射检测数据、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做出能不能继续从事、条件限制下从事、暂时脱离射线工作等检查结论。

以本地一家三甲医院为例,那几年一直是本人负责做出的这家医院健康检查结论,所以情况比较熟悉。

包括几十名在影像科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及从事介入诊治的100余位临床医护人员,共计170余人。

结果发现:几年的健康检查里,影像科室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与射线有关的身体异常,查出来的异常情况都是其他疾病。而非影像科室人员就有一些异常情况发现,尤其是与接触射线有关的异常,当然都程度较轻,远远还达不到诊断标准,不过也需要引起注意了。

其中有几项重要检查:

反映电离辐射作用的敏感指标,是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形分析及微核试验,染色体异常容易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等情况,属于体检者基因发生变化,但是和发生癌症没有直接关系,脱离射线工作后有可能恢复。

血常规检查也属于敏感指标,其中血小板及白细胞总数的检测是重点,血小板减少容易出现刷牙时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白细胞减少可以出现头晕、乏力、低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程度轻者,脱离射线工作一段时间可以恢复。长期、大剂量受到辐射,可以引起白血病。因为肿瘤发病原因很多,必须由专门有资质的机构才能做出权威结论。

眼科的晶体检查,可以发现放射性晶体损伤或者放射性白内障,晶体对辐射是比较敏感的人体组织,最严重的结果是手术换成人工晶体。去过放射科的朋友会看见放射科工作人员上班时经常戴着一副眼镜,那可不是普通眼镜,是医用射线防护眼镜。

胸部摄片,尤其对放射工龄长,年龄大的应该每年检查一次胸片,以便早期发现肺癌。

靠近体表的颈部器官甲状腺容易受到伤害,后果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须检测甲状腺功能。

会阴部贴近体表的男性性腺受到伤害的后果是功能下降出现不育症,须做血清睾丸酮检测。

另外,皮肤是直接暴露的部位,容易受到伤害,体检时,如果有病变容易检出。

介入诊治,本人观摩过,略知一、二。真正的放射科工作人员是非常注意个人防护的,这一点确实比临床医护人员做的到位。为什么少数医护人员做的就不到位呢?那全套的防护装备配戴整齐,有些笨重,操作时多少有些不方便。个别医护人员想到工作场所没有超标,个人剂量检测也没问题,都在安全范围内,操作又很熟练,一会儿就可以收工了。不过小剂量日积月累的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还是不应该忽略不计,毕竟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多少还是有些差异的。

和本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心血管内科医生非常熟悉,开展介入治疗最早,曾经有一位心内科医生告诉我,本地其他几家医院做的介入治疗病人数量加起来不如这位医生一个人做的量,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多年前请其帮忙时告诉我,体检发现染色体异常,收手不干了,完全脱离介入治疗了。看来,这个工作还真得悠着点来啊!我掌握的类似情况可不是极个别的了。

通过和受检医院医护人员的沟通,及和对方负责安排体检工作的人员交流,尤其暂停了几位医生从事介入治疗,那不重视也不行了。

介入需要做,对病人的诊治是首位的,自己的身体也要自己去保护,不能一个人把着做,人手不够就多培养几个,防护到位非常重要。

介入手术最大的危害来自于射线。

首先是对于暴露器官的影响,眼睛,甲状腺,乳腺,睾丸。眼睛损伤是100%的,只是出现白内障症状的早晚。其他腺体会损伤功能,导致功能低下,甚至癌变!

射线也会对全身系统有影响,皮肤损伤,造血系统损伤,神经系统等等。因为在工作中无法全方位保护身体,必然有部分需要直面射线,所以长期工作就意味着部分身体长期面临辐射,肯定有很多潜在风险。同时铅衣也是很重,穿衣长期工作也会引起脊柱病变。而且国内外统计研究也发现,介入室工作的医生,面临很多射线带来的风险!

辐射对介入医生的影响是随时存在的,要时刻做好防护措施。

危害性

常见介入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性腺、甲状腺和眼球,甚至引发癌性病变可能。

国内一项针对放射介入人员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人员有不同程度体液、血液污染,呼吸道损伤、肌肉拉伤、皮肤问题、视力下降、失眠、血红蛋白降低和白细胞降低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越严重。当受到高剂量的辐射照射时,大部分的细胞会被杀死或丧失,从而造成被照射部位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确定性效应。如暂时或永久性不育、白细胞暂时减少、造血障碍、皮肤溃疡、发育停滞等。

需提高防辐射意识

从事周围血管介入、心脏介入、消化科介入、脑血管介入等放射科医生,因为长期需要给患者做介入手术,日积月累下身体接受辐射剂量日益增长,或多或少对健康会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会根据个人体质因素而定。

因此医护人员在介入手术操作之时,应当提高对辐射危害的认识,提高防护知识的知晓率,严格执行防护规范,尤其注意对性腺和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注意放射检查及治疗的适应症,遵照放射操作正当性要求,穿好防护设备,注意防护门、随时注意警示灯、戴好个人剂量检测设备。尽量将辐射损伤降到最低。

辐射以外的伤害

化学物质

介入操作室中,用于器械物品、空气和地面等环境消毒的化学消毒剂,例如甲醛、戊二醛等,长期吸入这些化学物质容易引起眼烧灼感、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

压力

放射介入从业人员所接触的大部分患者都有治疗费用高、病情严重、病情较急等特点,因此放射介入从业人员的压力较普通医生大,且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健康问题。

铅衣负重

放射介入从业人员,往往需要穿着防辐射的防护服来进行手术、各种操作等。这种防护服包括铅衣、铅裤、铅帽、铅围、眼镜等——重达30多斤重!容易造成头部、颈部、腰部、膝部等肌肉和关节损伤,形成颈椎间盘、腰椎间盘等突出,膝关节劳损等,往往一台手术下来身体疲惫不堪。

无规律饮食

从事放射介入医师的工作,往往具有应急性、连续性、高度精神紧张性和无规律性,从而导致介入医护人员无规律饮食,资料显示每年体检中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医护人员。

钟医师将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为你的健康人生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胡益斌.介入放射医生的X射线防护

孔一曼.放射介入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研究

葛建云.从事放射介入工作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及防护

干介入的医生很不容易,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

介入治疗不同于外科手术,病人无须切开、失血少、损伤小、恢复快,而且大多数介入手术不需要麻醉,因而被冠以“微创”之称,患者较易接受。目前,心内科、神经科、骨科、肿瘤科、血管外科等科室都有很多的介入手术,确实为患者的疾病治疗解决了很大问题。然而,对于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医生来说,介入手术虽谈不上有多么大的危害,但对从业者的心身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作为从事心脏介入手术近30年的一名医生,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事情。

谈到介入手术对医生的影响,首先想到的是射线对人体的危害,记得岗位培训时就了解到,射线可能引起身体一些重要器官如甲状腺、眼晶状体的损伤,有致畸、致癌作用,对生育功能也有不良影响。在导管室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没有注意到护士或技师在场或是误踩了射线,几乎同时就听到了她(他)们的尖声惊叫或快速跑出手术间,那样子仿佛就像是耗子被踩到了尾巴一样,简直就像是在躲避瘟神一般,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射线危害的惊恐有多么巨大。我们科里有刚结婚打算要小孩的年轻医生,他们一般就不上台了。如果哪天他们又突然提出再次上台,毫无疑问,他老婆肯定怀上了。多年前,科里有位年轻医生还没有结婚,每次上台前总要穿一件铅裤头,据说是防患于未然,后来这位医生考博士去了北京。那么,长期从事介入工作有没有危害,这事我不想作正面回答,但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天津某总医院的万教授、北京某著名医院的贾教授,他们长期从事心脏介入治疗,都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提起他们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心血管领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还比较年轻就驾鹤西去,据说得的都是癌症;如果说这些都是重要人物,离我们很远,但我院介入放射科的迟大夫、于大夫,每日和他们朝夕相处,有时还开开玩笑,他们都还没有享受到退休生活就过早离世,两人也都死于癌症,着实令人唏嘘。不敢说是射线直接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谁又敢说射线与他们的死亡毫无干系!可能他们对射线的危害作用比较敏感,用生物学方面的术语说是“易感人群”,问题是,怎么才能区分出哪些是“易感人群”,哪些不是“易感人群”呢!要知道,射线带给人的影响也不是立杆见影,那种危害可能发生在几年、十几年甚或几十年之后!发生在谁身上,那就算谁倒霉吧!

要说从事介入手术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身体必须要承受铅衣之重。厚厚的铅衣在保护人体免受辐射的同时,又带给身体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转移给脊柱,身着铅衣之人往往是腰椎病、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的高危患病群体。如果一个人爱出汗,那一个手术下来,铅衣内的手术服能拧出水来。如果手术比较多或遇上复杂的手术时间比较长,比如早年做一些复杂的射频消融手术,那一天下来真是累的够呛,即便躺在床上也不觉得舒服,因为那份感觉不单纯像是体力劳动带给人的影响,而是夹杂着一些射线带给肌肉的损伤。如果你身体比较单薄,或者说弱不禁风,那这份工作干脆就别考虑了。女同志鲜有从事这份工作,估计就与体力有关。我们科也有几位女同志一开始干过一段时间,可没多久还是放弃了,大概就是吃不了这份苦吧。

谈到介入医生遭遇到的第三个危害,这可能要与个人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关了。我是从事心脏病介入工作的,早些时候没有亚专业之分,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术都做,手术简单还好,一旦复杂些心理压力就特别重,那就心里更苦。从事急诊冠脉介入那些年,一旦听班不分昼夜,有时病人刚进入导管室就出现室颤,电除颤后还得接着做,有些心源性休克的病人抬进手术室后已经没了意识,但为了抢救病人还得继续,当然最怕的就是死在台上了,如果遇上医闹,还要疲于应付。最要命的还是怕遇上并发症,记得七八年前一个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出现了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率40多次,持续了半年多一直没有恢复,每次见病人就仿佛做了亏心事一般,心理压力极大。半年后,患者装了起搏器。那阵子,心情极差,有时想想,为什么要从事这种工作?但工作毕竟是工作,接下来还的继续干。

当然,以上吐槽了几种介入医生的苦衷。但话说回来,这就是一份工作,该做还得继续做。介入医生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幸福,那就是介入手术顺利的时候,那就是疾病得以治愈的时候,那就是患者不再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评论已闭